贵州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
日期:2025-03-13 09:01
来源: 贵州日报
字号:[ 小 中 大 ]
惊蛰已过,万物复苏。
在望谟,乐康村蔬菜种植基地育新苗,今年计划将规模扩大到600亩;在道真,3个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开启新一年开春的产业版图;在沿河,一个现代肉牛产业集群延链建设已具雏形……一产培优,二产变强,三产壮大,当下贵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从一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,一幅乡村特色产业新图景愈加清晰。
“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,加快推进农业‘接二连三’。”2月28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。近年来我省守好“粮仓”、种好“菜园”,做足“土特产”文章,推动农业“接二连三”,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,变产业优势为发展胜势,为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注入澎湃动能。
从茶产业到辣椒产业,再到修文猕猴桃、织金竹荪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,农业“接二连三”的故事,在贵州大地不断涌现。
科技兴农增效益
当下,正是天麻栽种好时节。
在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龙场村天麻种植基地,村民打理地块、布置菌床、点苗培土覆盖,种下致富的希望。“我们采用‘原生境、低密度’的林下仿野生种植方式,种出来的天麻品质好,深受市场欢迎。”基地负责人黄伦祥说,基地采用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带动龙场村等4个村200多户农户增收,走出一条林下经济发展新路。
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腹地,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,森林覆盖率达60%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近年来毕节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,成功打造大方—七星关—赫章天麻产业带,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。2024年,毕节种植林下仿野生天麻25.6万亩,产量7.4万吨,综合产值达40亿元。
精深加工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。“我们研发生产天麻酒、天麻粉、天麻胶囊、天麻颗粒等系列深加工产品,让天麻的‘身价’倍增。”贵州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平说。2024年,该公司大方天麻酒与俄罗斯企业成功签订了1000万元订单,首次实现出口。
科技赋能,精深加工欣欣向荣。2024年4月,依托贵州两山天麻产业有限公司,毕节天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,致力于从生产源头的科技研究着手,提高天麻育种、生产、存储、运输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水平,推动天麻向育种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全产业链迈进。
2024年,我省聘请49名院士、首席科学家等农业专家来黔合作攻关,着力解决品种选育、加工提升等瓶颈问题,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4.2%。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、产业集群、产业强镇共11个,推动“两红三绿一抹”、绥阳山银花、思南红薯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,构建产加销贯通体系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%。
强链补链促发展
那边仿野生天麻俏市,这边三穗鸭火热开场。
2月20日,由省农发集团建设的20万羽三穗鸭蛋鸭养殖示范项目(场平工程)在黔东南州三穗县长吉镇举行开工仪式。该项目将进一步引领推动产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提质升级。
“现在我们每天有七八万枚的生产量,还供不应求。”黔东南民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美伦一脸笑意。该公司是一家专门对三穗鸭蛋进行精深加工企业,近几年通过拓展京东、抖音等各大电商平台,形成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畅销态势。
作为“中国麻鸭之乡”,三穗县聚焦品种优化,品质提升,品牌创建,走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、群众参与、农户受益”的产业发展之路,做深做实三穗鸭产业的生产供应、精深加工、品牌创建等全产业链,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
聚焦品质,提升产能。2024年,投资1.2亿元建设的三穗县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智能化屠宰车间、鸭肉蛋品加工厂、冷链仓储车间等项目相继投产,年加工鸭蛋2亿枚,加工肉鸭600万羽。鸭产业综合产值实现14亿元以上。
目前,三穗县已初步形成集鸭种资源保护、基地养殖、屠宰加工、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。今年将继续补齐产业短板、做深做优三穗鸭产业链。
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聚焦品种品质品牌,贵州坚持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做大做强茶叶、辣椒、蔬菜、中药材、生态畜禽等重点产业,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,分层级布局加工业,用好直播销售等方式,同时加快培育休闲农业、乡村服务业等多业态,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。
打开市场奔富路
前不久,一场“黔牛奔粤”产销衔接大会在遵义举行,来自广东等地的肉牛产业链企业负责人来到贵州,达成签约合作金额约4亿元。“以前不了解市场,一定程度影响了村民养牛积极性。如今,直接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屠宰、加工、餐饮、直供店等,可以带动老百姓养更多的牛,力争每年对外销售育肥肉牛10万余头。”遵义尚牛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应江一脸兴奋地说。
去年10月,我省出台《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力争到2030年,肉牛饲养量年均增长4%左右,将肉牛产业发展成全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乡村致富产业。
从山区到湾区,贵州优质的农特产品不仅丰富了粤港澳消费者的“菜篮子”,更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“法宝”。
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振兴。
加大品牌打造力度。目前,全省累计获得“圳品”认证64个、大湾区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认定425个,“关岭黄牛”“黔北麻羊”“大方天麻”“雷山银球茶”已通过农业农村部2024年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公示。
2025年,我省将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,“抓两头、带中间”,推进肉牛、茶叶、辣椒、中药材、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,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,打造一批“贵”字号农业品牌,培育10个以上全国农业品牌精品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0%左右。